Thursday, March 29, 2007

礼辛镇古文化遗存简论

礼辛镇古文化遗存简论
  礼辛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为外界所知,始于1958年,当时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的任步云以及张鲁章于6月28日完成了对礼辛境内新石器文化遗存的调查并开始组织保护工作,2年后,也就是1960年10月25日,李长青、汪世德等重新组织保护。后来又有相关专家陆续对礼辛镇遗址做了实地的调查,并最终得出结论:  礼辛镇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半山文化类型遗存。位于甘谷县礼辛乡礼辛镇村。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东临双庙沟,西至箩卜沟约800米,南自太平山下二台地上,北到礼辛镇村边约200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遗址负山临水,地势开阔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其文化堆积厚达1--3米。 断崖、地面暴露有灰层、灰坑、烧土等遗物。出土器物有:彩陶罐、彩陶盆、陶鬲等。  礼辛镇遗址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礼辛镇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自1958始,后来虽陆续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取证,但更多的只停留在实地的踏勘,并未组织有效的考古挖掘和保护,致使人们到目前为止严重缺乏对礼辛镇遗址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只对它做了一个简单的定性和断代。尽管如此,礼辛本地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家乡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如陈守德、贾海存等人,他们经常到田间地头,拣拾和搜集散落各处的文物碎片,足迹遍及礼辛周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搜集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碎片,陶环,石斧,骨针等文物,尤其值得敬佩的是陈守德于1988年11月27日保护和整理了50件出土自南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并送交县文化馆收藏,其中一件人面纹彩陶壶,在国内同类出土文物中尚属首次。而且他们通过自己长期实地的勘测,确认礼辛镇新石器时代遗址要比1958调查的面积大的多,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遗址总面积达150万平方米。  其实就遗址的真实范围,我们并不能确切的统计一个数字出来,因为礼辛所在区域位于中祁连地块内,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北侧,属于鄂尔多斯西缘弧形断裂带,构造活动相当强烈,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及山体滑坡。可以说,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地质运动,礼辛镇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相互交错,复杂难辨。就目前掌握的资料,以及礼辛出土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南山一带,也就是今太平山一线,地层结构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南庄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保存相对完整,庙儿坪等处不同历史时期古墓葬分布呈一定的规律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说礼辛镇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复杂难辨,主要指的是清溪河谷地,这个在宋代吐蕃占领期间称之为达隆谷的地方,清溪河横贯而过,川口宽广,水草丰美。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礼辛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初步断定礼辛应是汉天水郡领县平襄所在地,至于宋庆历中置达隆堡,这更毫无疑问。就汉平襄故城到底在何处,历代都有争论,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汉平襄故城应为现在的通渭县所在地,非主流观点则很多,有人认为汉平襄故城在今通渭县碧玉乡,有人认为在今甘谷县安远乡(在清代以前安远一直属通渭县所辖),有人认为在今甘谷县西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汉平襄故城在礼辛说,这个观点虽然目前更多的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但是很有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来阐述和论证这一问题。  达隆堡,《宋史》《志第四十 地理三》有载,曾公亮、丁度等人所著《武经总要》中也有记载“达龙(其它史料中为“隆”)谷堡,庆历中筑。东龙(其它史料中为“陇”)川约四十里,西至西界生户约百里,东南安远寨六十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六》又载:元祐七年(壬申,1092)“甲寅,秦凤路经略司言:「秦、凤州达隆堡安远寨守御人足用,请罢凤州梁泉县差来保甲。」从之。”《甘肃新通志》载,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置达隆堡(今甘谷县礼辛乡),军事属秦凤路节制。  但是,在今天礼辛镇所在的二级台地以及谷地周围,并没有发现太多明显的文化遗存,目前唯一知道的是,在礼辛镇中街南巷口1970年出土了一座汉墓,上堡子出土了一座宋代墓葬,陈庄出土了一座汉代墓葬,这里顺便重点提一下陈庄汉墓的陪葬物,一套完整的陶制院落,陶灶,陶鸡,陶猪,典型的汉代风格,在双庙川附近出土了很多西汉时期大型高级别建筑物上的瓦当以及覆瓦。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既然做为当时天水郡领县平襄所在地,魏黄瓜古县县治,以及宋代的达隆堡,为何没有象通渭的碧玉关,同县的安远镇一样或多或少还残留着明显的城垣遗址。而更令人奇怪的是,礼辛镇以前的地名里竟然还存在着譬如紫气门、乾元门、西蕃门,西翰垣门等很多这样的城门名称,而乾元门这样的称呼似乎也只有大的城池才有,至于西蕃门、西翰垣门我们可单纯从字面意思看的出来应为宋元时期城门的名称。  古人筑城,或据险要,或傍大河,或依通衢,假使古人在礼辛筑城,最佳的地理位置应为今礼辛镇所在二阶台地上,这里北靠太平山,南临清溪河,筑城于此,西可控扼北上陇西,兰州,东可钳制南下伏羌,秦州。这条通道自张骞出使西域始,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经秦州往去巩昌、金城,河西走廊的捷径和咽喉要道。据《甘谷县志》记载“一条由长安出发经秦安、千户、甘谷、安远、礼辛、毛店、车场、巩昌(陇西)金城(兰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横贯礼辛全境。在礼辛境内长约5.5公里,路面宽4-5米。汉时已具雏形。相传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第一次出使西域时经此道西去。唐宋时已成为车马大道,此路延至明清仍是经礼辛西去的唯一一条通道。”  礼辛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为外界所知,始于1958年,当时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的任步云以及张鲁章于6月28日完成了对礼辛境内新石器文化遗存的调查并开始组织保护工作,2年后,也就是1960年10月25日,李长青、汪世德等重新组织保护。后来又有相关专家陆续对礼辛镇遗址做了实地的调查,并最终得出结论:  礼辛镇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半山文化类型遗存。位于甘谷县礼辛乡礼辛镇村。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东临双庙沟,西至箩卜沟约800米,南自太平山下二台地上,北到礼辛镇村边约200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遗址负山临水,地势开阔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其文化堆积厚达1--3米。 断崖、地面暴露有灰层、灰坑、烧土等遗物。出土器物有:彩陶罐、彩陶盆、陶鬲等。  礼辛镇遗址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礼辛镇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自1958始,后来虽陆续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取证,但更多的只停留在实地的踏勘,并未组织有效的考古挖掘和保护,致使人们到目前为止严重缺乏对礼辛镇遗址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只对它做了一个简单的定性和断代。尽管如此,礼辛本地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家乡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如陈守德、贾海存等人,他们经常到田间地头,拣拾和搜集散落各处的文物碎片,足迹遍及礼辛周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搜集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碎片,陶环,石斧,骨针等文物,尤其值得敬佩的是陈守德于1988年11月27日保护和整理了50件出土自南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并送交县文化馆收藏,其中一件人面纹彩陶壶,在国内同类出土文物中尚属首次。而且他们通过自己长期实地的勘测,确认礼辛镇新石器时代遗址要比1958调查的面积大的多,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遗址总面积达150万平方米。  其实就遗址的真实范围,我们并不能确切的统计一个数字出来,因为礼辛所在区域位于中祁连地块内,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北侧,属于鄂尔多斯西缘弧形断裂带,构造活动相当强烈,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及山体滑坡。可以说,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地质运动,礼辛镇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相互交错,复杂难辨。就目前掌握的资料,以及礼辛出土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南山一带,也就是今太平山一线,地层结构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南庄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保存相对完整,庙儿坪等处不同历史时期古墓葬分布呈一定的规律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说礼辛镇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复杂难辨,主要指的是清溪河谷地,这个在宋代吐蕃占领期间称之为达隆谷的地方,清溪河横贯而过,川口宽广,水草丰美。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礼辛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初步断定礼辛应是汉天水郡领县平襄所在地,至于宋庆历中置达隆堡,这更毫无疑问。就汉平襄故城到底在何处,历代都有争论,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汉平襄故城应为现在的通渭县所在地,非主流观点则很多,有人认为汉平襄故城在今通渭县碧玉乡,有人认为在今甘谷县安远乡(在清代以前安远一直属通渭县所辖),有人认为在今甘谷县西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汉平襄故城在礼辛说,这个观点虽然目前更多的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但是很有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来阐述和论证这一问题。  达隆堡,《宋史》《志第四十 地理三》有载,曾公亮、丁度等人所著《武经总要》中也有记载“达龙(其它史料中为“隆”)谷堡,庆历中筑。东龙(其它史料中为“陇”)川约四十里,西至西界生户约百里,东南安远寨六十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六》又载:元祐七年(壬申,1092)“甲寅,秦凤路经略司言:「秦、凤州达隆堡安远寨守御人足用,请罢凤州梁泉县差来保甲。」从之。”《甘肃新通志》载,北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置达隆堡(今甘谷县礼辛乡),军事属秦凤路节制。  但是,在今天礼辛镇所在的二级台地以及谷地周围,并没有发现太多明显的文化遗存,目前唯一知道的是,在礼辛镇中街南巷口1970年出土了一座汉墓,上堡子出土了一座宋代墓葬,陈庄出土了一座汉代墓葬,这里顺便重点提一下陈庄汉墓的陪葬物,一套完整的陶制院落,陶灶,陶鸡,陶猪,典型的汉代风格,在双庙川附近出土了很多西汉时期大型高级别建筑物上的瓦当以及覆瓦。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既然做为当时天水郡领县平襄所在地,魏黄瓜古县县治,以及宋代的达隆堡,为何没有象通渭的碧玉关,同县的安远镇一样或多或少还残留着明显的城垣遗址。而更令人奇怪的是,礼辛镇以前的地名里竟然还存在着譬如紫气门、乾元门、西蕃门,西翰垣门等很多这样的城门名称,而乾元门这样的称呼似乎也只有大的城池才有,至于西蕃门、西翰垣门我们可单纯从字面意思看的出来应为宋元时期城门的名称。  古人筑城,或据险要,或傍大河,或依通衢,假使古人在礼辛筑城,最佳的地理位置应为今礼辛镇所在二阶台地上,这里北靠太平山,南临清溪河,筑城于此,西可控扼北上陇西,兰州,东可钳制南下伏羌,秦州。这条通道自张骞出使西域始,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经秦州往去巩昌、金城,河西走廊的捷径和咽喉要道。据《甘谷县志》记载“一条由长安出发经秦安、千户、甘谷、安远、礼辛、毛店、车场、巩昌(陇西)金城(兰州)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横贯礼辛全境。在礼辛境内长约5.5公里,路面宽4-5米。汉时已具雏形。相传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第一次出使西域时经此道西去。唐宋时已成为车马大道,此路延至明清仍是经礼辛西去的唯一一条通道。”

No comments: